年,不论对于企业还是企业家来说,实属多事之秋,危机四伏。殊不知危机其实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家的成长,关键是看企业和企业家自身,是否具备穿越低谷周期的能力。
01多元化危机
董明珠:企业发展不能做跟随性的企业
今年董明珠身边的麻烦事不少。从大家质疑的格力手机,到格力业绩下滑,从欲通过收购珠海银隆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再到近期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为格力规划的多元化之路引发了不小争议和挑战。
“企业的发展不能做跟随性的企业,而是要真正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企业。格力电器的发展,第一个就是创新,格力的创新理念是不要做依附型,不要做跟随型,而是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我们经常用弯道超车形容中国的制造,我今天要用直线赛跑进行中国的制造。”——董明珠
叶檀评论:“我希望董明珠有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
有人认为,董明珠具有企业家才能,另一些人认为董明珠并非一流,如果格力电器是董明珠的个人企业,她将有足够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才能。而现在,没有这样的空间。她历数的分红,投资者视为既有收获,她所说的未来,一些投资者并不认可,她希望增强话语权,因为摊薄了股本而失败。她的发飙,是向投资者说的,也是射向认为她凋零的一颗橡皮子弹。
从这个角度,我希望董明珠有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跟李东生一样,有涅槃的机会。
02“人财”危机
贾跃亭:蒙眼狂奔下的“人财”挑战
乐视12周年之际,贾跃亭的一份员工公开信首次将乐视“钱和人”的问题与挑战全盘托出,让乐视在股价陷入低迷的情况下,被各路媒体所“舆论包围”。
“一边是突飞猛进的战略与业绩,一边是日益凸显的资金与组织压力。一边是冰冷的海水,一边是升腾的火焰。没有哪家公司有这样的经历,一次次在冰与火中淬炼。”——贾跃亭
吴晓波评论:“节奏是成长的秘密。”
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都经历过令人窒息、濒临绝境的极限测试。在这样的过程中,考验决策者及其团队的,一是对节奏的把握,二是对边界的控制,三是有没有好运气。
节奏是成长的秘密。越是大型的组织,对节奏的要求就越高。德隆当年的败局,并不在于并购的疯狂,而是它的资本供给模式过于单一和原始,与实体转型的速度无法匹配,造成节奏上的失控,最终因国家宏观调控的突然降临,产融紊乱,而导致整体的崩盘。
边界的控制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流的边界,二是公共信用的边界,三是核心业务的边界。
乐视目前所遭遇的,正是对节奏和边界的考验。
03品质危机
褚时健:只有一个要求,别让别人吃亏
今年,89岁的褚时健做了一个猛过后生的决定:砍掉3.7万棵果树。去年网上销售的褚橙遭遇品质吐槽,褚时健在《北京晚报》上公开致歉后,做了一个决定:果树间距不到3米的,一律砍掉。目前产果的总共23万株果树,如果保持3米株距,就要砍掉3.7万株树,也就是要砍掉约吨的果子产量,砍掉了两三千万的收入。
“品质不好,不砍树是不行的,不下这个决心,就解决不了问题……我这个人,别人占我便宜可以,但我不占别人便宜。做企业最重要的是就是做人。无论对于我自己还是我的后代,我只有一个要求:别让别人吃亏。”——褚时健
毛大庆评论:“沉淀,是褚时健对创业的核心理解,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今年“褚橙”得以正名,是“褚橙”品牌建设的一大突破。为此,“褚橙”推出了自己的“传承”推广语:每一步都需要沉淀。
04政策危机
程维:抱怨容易,但要改变千难万难
相关部门关于网约车的新政,加上对优步中国业务的并购,引发的“市场垄断”争议,一时间,伪共享、滴滴将死、政策掐喉……等各种非议将滴滴推到了与风口浪尖。这对于一家刚刚成立4年多的滴滴,80后的程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很多时候,看到问题、抱怨很容易。但想要推动改变千难万难,一定会受到攻击和压力。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有一个梦想,许下一个承诺,就要不断付诸努力。”——程维
周其仁评论:“为何开个网约车,要如此‘特别关照’?”
本市消费的其他产品和服务从吃喝拉撒睡直到城市公共事务决策领导,也并没有规定只限本市户籍人口才能供给,为什么偏偏开个网约车,就要多上这么一条特别关照?
答案十有八九是“网约车特殊”。世间万事万物当然都特殊,不过在各个特殊当中,总含有抽象的一般性和共同性。希望这几个城市出租车管理当局能够回答:网约车究竟特殊在什么地方,才真的需要规定“非本市户籍人口”不得从事?
05增长危机
雷军:小米要堵住那些漏水的短板
年对小米来说,成为了刹车的一年。销量下滑、渠道危机、红利瓶颈、生态链建设挑战、势能衰减……甚至被雷军引以为傲的产品质量,也被人们越来越多的所构陷。雷军开始直接接管手机产品研发和供应链,进行手机部的第二次创业。小米是否能扭转不利局面?尚无法定论。
“小米真正遇到的问题是前三年长得太快了,透支了这两年的成长。电商又遇到了瓶颈,我们在太短时间完成了电商的攻城掠地。同时,做线下的难度、复杂度非常高。前五年我们是在不管不顾地跑,今天我们开始强调木桶理论,要堵住那些漏水的短板。”——雷军
吴晓波评论:“专注极致口碑快,还在不在?”
现在小米做的各种各样的生态,是一个大实验。
生态链里面涉及到很多企业,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长期的科技性投入,在小米整个生态链中,性价比都是一个重要原则。但家电行业的利润很薄,渠道成本只有8-9%,利润打压空间很小。怎么能够支持每一个生态链企业都能够获得可持续的技术性的进步?
外界争议来自于两部分,首先小米用互联网手段,对制造业的攻击太成功。所以你在极致口碑快这部分,做得非常好,这是技术问题。年和董明珠打过一个赌,5年之内小米销售额能否超过格力。我觉得,从现在来看,它被抽象化了,一个技术流派和互联网方法论流派之间的对决,都还需要时间。
06信任危机
杨元庆: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热爱联想
年年初,一篇关于杨元庆是否称职的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北京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