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年龄层成为时代的主力人群,什么样的消费需求就会被催生。
我们回顾看近几年的经济热点:
在过去的10年左右,中国最热的经济是房产。当然,房产永远是刚需,国家不该把房产当成纯商品来运作,这个我们放在一边。但我们看过去十多年房产经济的井喷,它是一种历史必然。一是这十多年是中国房产经济从无到有的十多年,从分房子到买房子,从无到有的刚需,肯定会经历一轮井喷。其中还有更厉害的一种需求,就是结婚用房。过去这十多年,80后出生的人都该结婚了,结婚了就该有个房,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而这种观念正好被利用了。
有很多专家说丈母娘催生中国房产经济是一种肤浅的说法,我不这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房产经济的一种不同的解读罢了。丈母娘不希望她们的孩子像她们一样受苦,所以一定要有个房子才能结婚,所以说这轮房产热,一是老一代人从无到有拥有房产,二是80后这代人的结婚房。
年以后又一个投资热点催生,孕婴童投资。红孩子、乐友等如雨后春笋一样生长起来。这是因为什么,80后这群人出生后该生孩子了。这从淘宝的变化趋势上你也能看出来,年的时候淘宝主要说的是淘的便宜,这两年你看淘宝的经营特点是什么,搞品牌旗舰店,搞企业旗舰店,就连在淘宝里面的小店也搞得那么高大上,淘宝现在追求的不再是跳蚤市场,淘些低价的玩意,因为什么,年左右的时候上网这群人还没适应网购,当然更重要的是没钱,所以便宜货大受欢迎;现在这群人都当经理了,都当总监了,都有钱了,再去淘那些玩意跟现在的生活状态不符了,所以搞出个旗舰店,让大家感觉去天猫买东西不丢份。
现在的消费者是60后、70后、80后、90后并存的年代,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产品功能越来越细分化,随着80后、90后的不断壮大,这种彰显自我,追求个性,定制开发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响应、小批量生产、完美体验的塑造能力将会成为未来生存的关键。
大互联时代的消费习惯演变
分享先导
在前面提到,为什么感觉我们的决策都是错的,消费习惯变了,我们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没有意识到,还按照过去的感觉去投广告,当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传统时代下,用户通过商业CCTV、各种TV、各大报纸注意到商家的产品,15秒的电视广告、正版的报纸广告、拍的精致程度,版面大小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判断,从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并在使用过程中有限量地分享给身边的亲友。
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免费的产品展示平台,亲友的产品使用分享会很大程度的吸引用户的注意,促使他们自主搜索产品信息并对该品牌产生判断,从而产生购买,购买之后又通过QQ、 两者都处于消费循环中,并且循环结果都是产生购买,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的消费启动环节发生了变化。传统模式在广告宣传部分启动,而现在的互联网模式却在信息分享环节部分启动。创造分享,成为大互联时代推动购买的第一大动力。
分享先导这个提法貌似很新,其实就是过去的口碑。那为什么分享先导在大互联时代凸显的更为重要,这是我们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还没从过去成功30年转变过来。在过去供不应求的年代,甚至是供需平衡的年代,看准各种功能诉求,再通过媒体一放大,一定是等着发货,等着咨询电话。因为我们的老一辈人被饿怕了,被短缺的物质年代吓怕了,所以这各种刚需被媒体放大后就引起了疯狂消费。但今天的主流消费群没被饿过,出生就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更强调什么东西合适我。同时,各路明星、媒体的夸张、虚假宣传,已经让他们更相信身边的朋友。
所以这个商业还是回归到其本质上来了,只有做出口碑,用极致的产品和完美的体验不断刺激消费者的high点,他们才会和你一起high起来。
碎片时间
前些年有个词,叫渠道为王。这个观点一提出来,企业都疯了,搞零售的发财了。渠道为王嘛,所有人都来供着这个王,当然财富都流到这了。这些大牌们财大气粗,大搞“空间战”,去超市买货架、买端架、买堆头,进酒店直接买店,前两年康师傅和统一为了竞争买店大打出手,空间站至今没有停歇,导致渠道成本越来越高,厂家甚至变成赔本赚吆喝。比如白象在河南推他的新大骨面,整个超市恨不得变成白象的专场,放方便面的货架几乎再也放不下一个新品了。
但这样投入有效吗?我想白象的决策人很清楚。曾经的通路精耕成就了白象,但今天再来里面挖潜恐怕很难了,因为消费者的 你在北京、上海,甚至郑州这样的城市,你看看年轻人都在干什么,逛超市的人明显减少了,逛超市的人明显偏大了。这群年轻人去哪了?没错,也在逛街,不过逛街的时候在看手机,等地铁、等公交车的时候在看手机,闲得无聊的时候会习惯地拿起手机来看看,他们的视野已经从眼前这场景转移进了无限的互联网世界。
更何况,在快速的城市生活中,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上班族,加班都加不完,哪有时间去超市里再精挑细选?慢慢观赏你的货架?现在他们只剩下一大堆碎片时间,这种碎片时间将消费者从PC端流量争夺到移动端,催生各种手机App。所以竞争对手对不起,抢了消费者的时间,让他们没空注意你。传统企业想升级?那就别只盯着渠道砸钱了,用户的眼睛瞟向哪里,那里才有市场。
社群时代
最近有个85后要生孩子,听医院,简直跟专家一样,医院有哪几个专家大夫,设备状况如何,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数家珍。她说她去过医院,发现那家人特别少,设备也特别破旧。
我就联想到前些年做孕婴童市场研究的时候,孕婴童的QQ群、论坛特别活跃,哪款产品吃了不上火,哪个国际品牌虚假宣传,哪家是黑月子中心,简直让口碑差的品牌和机构无法遁迹。而这群人就因为孕婴童这个主题牢牢地粘在一起,成了一个信息可以瞬间共享的社群。
其实,这种社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驴友有驴友社群,羽毛球有羽毛球社群,美食有美食社群,甚至拼车都有拼车的社群。他们相互的认可及在社群共享的信息,其 在大互联时代下,网络的无限性网罗了世界上不同爱好的群体,白富美,高大上,吊丝,宅腐......这些不同的群体内部展现出互相认同,互相影响的行为。企业推出的产品会被相关的群体讨论,好与不好不是企业说了算,而是大家认不认同你的产品。如果大家认同,那么销售就不再是难事。现代的商业之道变成为小而美,以前是靠近产品端,依靠产品厂家。现在经营用户端,代言用户需求。服务好相对应的社群是最恰当的做法。
大互联时代消费角色演变
今天,消费者的角色也发生了聚变!
郭敬明的《小时代》火得一塌糊涂!这是社群经济的结果,同时也是今天消费者消费角色向产业生产者、传播者转变的结果。
无论该片是否迎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彰显文艺价值,但结果《小时代》确实通过时髦的商业模式——众筹,获得了超过历年贺岁大片的票房。
过去一说上个新片,就谈阵容、谈投资多大,就跟城里人唬乡下人一样。这几年发现唬不住了,管你是谁,管你投资多少,你的东西让我没感觉,我就不会围观,更不会去掏钱看。他们既然要掏钱,就要提看法,就要让他们参与意见,你的产品要让他们感受到参与感,他们才会真真的融入。现在又很多高人在分析小米的成功之道,确实很多人忽略了小米软件诞生之初那些程序员在圈子里反复的探索和修正。
可见众筹,圈钱是假,圈人是真!消费者参与众筹,意味着消费者已经成为该电影准消费者,同时也成为了影片的准免费传播者,影片内容的创造者。
众筹,当算消费者有形参与企业制造产品最深刻的形式,但更多无形的参与形式在无时无刻、每个角落发生。DT时代,我们的每个行为都将转化为数据,被记录,而行为背后就是产品研发最夯实的根据。
过去消费者,仅是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小传话筒;而今,消费者已成为集“消费者,生产者,营销员,传播媒体,销售渠道”于一体的“小商店”。
今天,大互联时代商业生态格局基本形成,这给予部分前瞻者无限财富和机会,同时也为部分追潮人兴奋,但是更多的是一大批传统企业正遭受它带来的不可预见的焦虑!
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8.4亿,普及率达到超60%,五年后的今天,其商业格局将以何种方式呈现?我们又如何才能在这个充满无限财富,无限可能的大互联网时代存活,富足?
面对尽在云端的未来,需要我们蜕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