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市第一中学干部业务学习
派纳说:课程是一个高度符号性的概念,它是一代人努力界定自我与世界的方式。他说:“学校课程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和勇气思考与行动。”因此,“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
众所周知,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主体角度看,它涉及课程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从实践角度看,课程变革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从结果角度看,课程变革充满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课程最美的语言。学校课程实施方式其实是孩子们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活跃学校课程实施必须让所有教师都动起来,跑起来,聪明才智蹦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做什么,多试几个怎么做;扎根过程,让所有的信息流动起来,让所有的渠道畅通起来,让所有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学校课程变革图景一定是美妙绝伦的!我们根据中小学课程实践以及相关文献,把学校课程实施的18种方式集辑于此,供品质课程联盟实验学校参考。
01
场馆学习:
让孩子们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遇
场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机构,肩负着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它不仅包括科技馆、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等室内封闭场所,也包括动物园、植物园等室外半封闭场所。场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是课程的有效载体。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特别指出:“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场馆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形式,是与人、场馆、展品和文化相关的具体的学习机制、学习方案与学习过程。场馆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场馆学习的情境性、自主选择性、主动探究性以及结果输出的多元性。推动场馆学习与学校课程的深度合作,可以采用以下四种合作形式。第一,“先校后馆”,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后进入场馆,以实物为载体进行亲身参与和互动体验,在运用与实践中深化拓展所学原理。第二,“先馆后校”,教师先组织学生进入场馆,在学生得到丰富的体验与经历后,带着自己的疑问与独特的感受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知识和原理。第三,共同建设场馆课程,即场馆教育人员和学校教师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共同设计一门集学校和场馆优势为一体的特色课程,供学校学生长期学习。第四,场馆活动进校园,即场馆研究人员与教育人员挖掘场馆自身的教育资源开发各类课程项目,由学校学生选择并参与到场馆活动中。
当然,借助信息技术构筑虚拟场馆将成为未来场馆学习的新趋势。虚拟场馆的建立将切实解决场馆中一些资源难以陈列、资源结构不合理、地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推动场馆学习与学校课程的深度整合。
02
赛事学习:
一股促进学习的强大力量
赛事学习即在特定的规则之中,让参赛者的在智力、体能、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单项的或综合的较量,最终依照规则评定出胜负或者排名的一种学习形式。比赛是促进学习的一股力量,想推动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比赛。比如马拉松比赛的兴起,促使各地人民爱上跑步;比如诗词大赛的收视率,促进孩子们吟诵古诗词;比如风靡全国的好声音,让男女老少都哼上几句;比如机器人比赛的热度,唤起孩子对编程的兴趣……不可否认,比赛对学习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动力。
根据比赛进行的地点不同可分为在互联网上的比赛、在现实世界中的比赛以及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同时进行的比赛。例如,“网络营销能力秀”就是基于互联网的一个比赛;“世界杯”就是在我们生活现实中的比赛;“超级女声”就是即基于互联网同时基于现实生活空间的一个比赛。比赛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体育比赛、歌唱比赛、舞蹈比赛、写作比赛等。“世界杯”就是体育比赛,“超级女声”就是歌唱大赛,“星海杯舞蹈比赛”就是舞蹈比赛,“中小学英语写作比赛”就是作文大赛。
总之,让孩子参加比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的机会。比赛有输赢,孩子们知道了努力的结果;比赛有团队,孩子们懂得了友谊和付出;比赛有困难,孩子们获得解决问题的勇气;比赛有情绪,孩子们释放了最真实的自己;比赛有运气,孩子们还能了解生活的真相……
以赛激趣,以赛促学,以赛促用。
03
行走学习:
让孩子们与世界站在一起
课程是一段美好的人生经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中,不期而遇的人、事、景都将化作自己的成长经历。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里,让学生接触更为广阔而真实的世界,他们的心胸会更加宽阔,目光会更加深远,内心会更加强大,思想会更加奔放。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学生只有在真正的生活中,才能感悟生活的意义,才能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参加学生范围包含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要求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行有益于学生增长知识、了解民俗、体验人文,被人们称为“会行走的教室”。
中小学应积极建构行走类课程,推进行走学习,让学生领略自然山水,感悟历史古迹,在行走中感悟自然,在行走中了解历史。具体课程设计可从学生视角出发,采取“我知道、我行走、我感悟”等板块设计,让学生不论行到哪里,“行”前都要先做查阅资料、了解景点、调查路线等准备工作;“行”中做好观看、欣赏、拍照、记录、解说的工作,找准景点的风光特点或历史典故;“行”后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家长、和同伴一起分享。
守护好安全这根生命线。
04
实践学习:
用有意义的实践活化学习成果
社会实践是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家来说,不但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有助于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实践带给学生的是一次能力的提升。从实践主题的提出,围绕主题的扩展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在团队地协作下从头到尾地解决一个问题,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尽忠职守,互相配合。社会实践是一座桥梁,它引导学生去地认识和接触社会,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由校园走向社会,由书桌走向舞台的转换,真正地把教育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性课程,形成知识类学习和实践类学习的融合、静态式学习和活动式学习的兼容。让课程引领学生经历学术训练式学习,也经历实践体验式学习,达到课程内容“文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学习方式“文中学”与“做中学”的结合,让实践和体验成为一份丰富的课程资源。
将实践性课程系统化。
05
留白学习: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
“留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一定要掌握火候、精心设计。一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发现问题、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二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学时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三是给学生留下快乐玩耍的权利,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四是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上做新的尝试,可以采取“我的作业我设计”留白纸(只提简短要求,其他全部空白),让孩子自己去设计想做的作业。实践证明,孩子们对作业时间、内容、形式的文字式、图表式、漫画式表达方式,对书本作业、家庭生活、娱乐游戏、体育运动、外出旅游的时间比例划分都让身为老师的我们深受震动,孩子们有这样的创造力,有这样的对自己作业的丰富的设想。我们看到了色彩的运用、图式的表达、文字的点睛说明,看到了孩子们设计自己的潜力。
心灵成长需要留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孩子们留一点闲暇时光,静对一朵花,一棵树,一片云,一江山水,释放心灵,观空世界,让内心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心灵成长需要留白。
06
搜索学习:
探寻问题、聚焦问题的过程
学习是认知冲突的解决过程。人们常常通过搜索来获取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学习即搜索,搜索即学习,不会搜索就不会学习。
知识是无止境、海量的,借助搜索,我们可以解决问题,丰富知识,扩展见识。搜索贯穿学习始终,大大简化学习过程,便捷地得到我们需要的有关数据。搜索是学习者必备的技术,它可以使你迅速的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搜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你在搜索便是在学习。搜索很方便,也很有效率的学习途径,但是我们得思考,把网络的变成自己的,取其精华。网上搜索让我们迅速解决困惑,很方便,网上对每个问题都有许多解答,这也是考验我们的搜索和筛选能力的时候。
搜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搜索学习是探寻问题的过程,是围绕问题解决的行为。搜索首先是在自己的内网,即对大脑中存储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尝试问题的解决,在内网无法解决问题时,才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搜索不是万能的,没有搜索是万万不能的搜索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学习力,还需要其他学习方式的配合。学会选择,选择要依赖个人洞察力,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在大量信息或知识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选择那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
克服过度依赖搜索,防止丧失积极思考品质。
07
社团学习:
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
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身心发展、拓宽兴趣和开阔视野的主要阵地,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内化能力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来说,社团是一个熔炉,锻炼着自己的能力;社团是一个舞台,能够展现自我的风采。
社团建设要尽可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丰富多彩的,决定了社团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必须广泛。第一类:文学艺术类,活动重在人文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如文学社、诗社、学生报社、励志宣讲团、文艺社、书画社等。第二类:实践感悟类,活动重在认知、感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同伴社、爱心社、广播社、环保社等。第三类:科学技术类,活动重在科学实验、科技制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实验超市、航模、天文社、数码时代等。第四类:兴趣活动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如集邮社、摄影社、手语社、吉他社等。第五类:运动竞技类,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竞技水平,如足球社、乒乓球社、羽毛球社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愿报名。
社团活动应做到“三稳定”,即人员稳定,社员中途不得随意退出;时间稳定,无特殊原因,不得随意停止活动;地点稳定,充分利用校内各功能室、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