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营销的原点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连接方式正在

文:新经销赵波

一、成就快消巨头的营销体系

讲新营销之前,先说传统营销。

由于天然的客观因素(广袤的国土面积,人口分布众多、各地发展不均衡等)的存在,中国的市场,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市场。用一组数据说明:

中国有个地级市、15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6个县,个乡镇。想在这样“大而广”的市场上,把商品分销到这么多地方,并且能够获得消费者认可,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首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有敏锐的眼光判断或者发现一个巨大的红利市场。什么叫做红利?

1、巨头的利基市场(潜在目标用户群体巨大);

2、尚未有头部品牌出现,或者没有高份额的竞争对手出现;

3、能够用简单且快速的手段实现获客(比如OPPOVIVO在农村市场掌控终端,本质上是针对广大低线市场用户,进行广告轰炸+深度分销);

4、目标用户群体有潜在的购买力。

满足以上特征,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针对这样的市场,传统营销人备着一套具体的营销打法:

1.精细化终端布局(铺货率、分层管理)

2.终端生动化建设(各种生动化物料的投放,并能标准规范使用)

3.终端激活和拦截(利用导购、促销拦截用户)

4.终端激励(足够的利润空间刺激渠道商分销)

5.快速动销(高周转率,实现资金快速回笼)

6.赋能伙伴(对合作伙伴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7.店外主动营销(突破零售空间限制,到目标客流密集的地方开展活动)

没错,以上就是横行中国快消品市场近20年的深度营销体系。这套营销体系造就了当下无数的快消品巨头。

二、深度营销失灵的底层逻辑

从年开始,中国快消品市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滞涨情况,归结原因,从宏观角度看,三个问题:市场饱和、成本上升、互联网冲击。其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互联网对消费市场带来的冲击,整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消费总量没有太大增长,但线上增长太快,不断蚕食线下;

2.互联网的分布式传播、推广互动式传播,严重冲击了传统集中性、广播型媒体;

3.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消费者,对传统的“叫卖式”广告不感冒。

互联网除了带来丰富的购买体验(便捷、海量)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已经开始逐渐习惯生活在“互通互联”的网上。当工作环境、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显著变化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尤其凸显:

个人消费能力分层

消费场景碎片多元

个人的价值观多元

在过去没有互联网时,人们在生活工作环境、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以及社会结构中,是单一的线性结构。很多时候,你处在什么“社会结构”中,相对应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生活环境,基本就确定了。但当互联网出现后,人们生活在了更为立体的空间,可以横跨物理空间,与远在天边的朋友交流生活、同事交流工作,甚至生活在互联网上,此时的消费需求变形成了多维度的组合:

从地域角度看,中国长期存在二元结构:城市/农村、高收入/低收入,高文化教育/低文化教育,开放信息环境/封闭信息环境;

从消费能力看,中国长期存在三级结构:大众、小众、个性。

收入的提高、社会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融入到互联网中,需求的交叉组合,出现了多维度的需求特征。但注意,新的需求出现并不全是替代原有需求,而是多种需求长期并存,且此消彼长。

这么多细分需求的出现,企业要去发现这些需求,并满足他们,此时就变得复杂。品牌商需要从广义的市场到细分市场,此时企业需要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满足。

1、传统的4P营销策略组合,应对传统的广义市场(需要满足的市场)—大众;

2、对广义市场进行分类,找到小规模的消费需求集合,并用不同的营销策略组合分别应对(需要去发现的市场)—小众;

3、只选择其中某个极细分市场,并只用一种营销方法去应对(需要去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市场)—个性。

概括来说:从物有所值,到投其所好,再到心中首选。

三、新营销的背后是新的连接方式

品牌商生产出商品,最终被消费者购买/消费。从商品到消费者,传统的连接,一个是顾客的认知链、一个是产品/服务的交易链。认知链是靠传播解决,基本特点是大众传播;交易链是靠流通解决,基本特点是从分销到零售多环节交易,最终交付到消费者手中。

△传统的连接供需桥梁

传统大众传播链的特点:

1.面向未区分的大众顾客,追求传播的广度、范围和到达率;

2.传播的方式为单向传播,我说你听,与顾客非直接性接触;

3.尽可能的占据或控制大众传播媒介的制高点和资源;

4.传播竞争的关键是资源或资金的投入;

5.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反复整合传播,尽可能得让更多消费者更长时间接触到信息,从而控制消费者认知。

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传播链和流通链产生了融合,实现了一体化。这就意味着,过去的大众传播链和流通价值链都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时出现了两个新的概念:一个是顾客交互、一个是供应链服务。中间承载的核心,一方面是企业要在营销方面做到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和交易一体,在传播过程中,要能实现交易转化。另一方面,企业在研发、生产、供应链方面要能够实现高弹性、高路由、高效率,精准可视的快速交付能力。

△新的连接供需桥梁

今天重点讲顾客的交互链。

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商品、用户和场所之间关系的重构,过去是人去固定的空间找“货”,现在变成了“货”找人。

站在企业角度看,从被动到主动,这要求你的“货”足够吸引人,除此以外,传播的方式也要更加有吸引力。当人、货、场发生了变化之后,营销和传播也要随之而变:

互联网时代顾客沟通的新原则:

1.从大众传播到分众(分层)

2.从粗放沟通到精准沟通(技术)

3.从功能性到情感性(消费升级)

4.从灌输性传播到启发性传播(创造)

5.从交易前传播到交易后传播(漏斗到波纹)

6.从单一传播到整合传播(全网络、全渠道、空间感)

针对线上、线下融合的现状,企业和消费者互动的营销法则也要发生系统的重构:认知、关系、交易与线上、社交、线下一体化!

A:

线上VS认知:传播要做到无处不在

社交VS认知:通过KOL解决信任难题

线下VS认知:针对核心用户的诉求投其所好,打造专属场景

B:

线上VS关系:24小时在线、实时互动。

社交VS关系:通过社群,建立起核心社群矩阵

线下VS关系:通过良好的线下体验,和消费者构建关系

C:

线上VS交易:B2C、C2C、O2O

社交VS交易: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群电商

线下VS交易:深度分销、精准分销

三个核心:

提升用户认知:无处不在;

建立关系目标:心中首选;

实现交易关键:物有所值。

应用工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ytalenter.com/yxgj/yxgj/14083.html